12月2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召开,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对话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双碳”目标、碳交易等问题展开讨论。
张希良是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也是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参与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在经过10年的七省市试点探索后,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交易,占全国碳排放40%以上的超2000家发电企业作为首批交易主体走进市场。企业根据一定规则获得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排放量高于配额,则需在市场上购买。
对于全国碳市场运行几个月来取得的成效和未来规划,张希良在会上表示:“目前来看,全国碳市场属于启动运行阶段。从明年开始还会有新的发展,包括碳排放的配额发放基准更加严格、配额从免费发放到引入拍卖机制、引入第三方的投资机构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这三个方面。”
他还表示:“全国碳市场目前仅覆盖了电力行业,从2023年开始,我们将逐渐把电解铝、水泥行业纳入,在十四五期间做到对八大高耗能行业的全覆盖。”
作为国内较早实施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的试点市场,广东在探索碳排放配额拍卖方面积累了经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孟萌在会上说道:“碳排放额度的有偿分配取得很好的试点效果,通过有偿的拍卖和交易,企业能够快速积累对碳排放的认识,同时也起到了减排的促进作用。”
孟萌认为:“在‘双碳’目标之下,碳市场面临了一个大的考验,那就是如何在下一步的碳市场深化过程中把碳排放总量和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总量进一步挂钩。下一步,广东也会在机制体制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如跨境碳交易、抵消机制等。”
对于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要发挥有条件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三大主体率先达峰的带动作用,重点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达峰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十四五期间率先达到碳排放目标。”
他认为还要推动技术革命和消费革命,其中技术革命的重点就要依托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企业要加快部署前沿的技术,消费革命则要重点创造简易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出行方式、垃圾分类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活新风尚。